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為指導的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體系。面向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有著明確的時代擔當和內在要求。要把握價值追求和基本遵循,以守正創新、分類推進為路向凱發K8國際,突出優勢、拓展領域,加快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
自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以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四個自信”、堅持中國道路,立足中國實踐、凝聚中國力量,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把闡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作為首要政治任務,不斷推進知識創新快播精簡、理論創新、方法創新,推進中國實踐的學理化闡釋、學術化表達、體系化建構、系統化傳播。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成效顯著。
在新時代,如何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釐清學科體系變化的歷史邏輯、演化的現實邏輯、轉化的實踐邏輯,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成為緊迫的時代課題。本文通過梳理中西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的發展進程,從理論和實踐兩個角度對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提供思考和建議。
“哲學社會科學”用來指稱以人和人類社會為研究對象的所有學科門類,包括人文科學(文學、史學、哲學、藝術等)和社會科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法學、管理學等),與以自然現象為研究對象的“自然科學”相對。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內涵是指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為指導的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體系。在日常語境中,“社會科學”可以廣義地理解為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學科的總和;“哲學”可以廣義地理解為人文科學的代稱快播精簡,也可以特指馬克思主義哲學。
西方人文社會科學誕生于古希臘、羅馬時期。這一時期,形成了哲學、歷史學、文學等學科的雛形,出現了蘇格拉底凱發K8國際、柏拉圖、亞裡士多德、修昔底德等思想家,但是各種類型的知識還是渾然一體的,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知識也沒有區分開來。
在漫長的中世紀,隨著大學的教學體系和制度在西方的確立,“七藝”作為繼承自古希臘、羅馬的文化遺產成為大學文學院中的主要課程,這也是西方現代博雅教育的雛形。
文藝復興時期,高揚人文主義旗幟,使關于人和社會的知識從神學中分離出來,極大促進了人文科學的發展,在文學院中突破了“七藝”的傳統,新增了道德哲學、自然哲學等知識內容。
啟蒙運動以來,隨著資本主義的興起、科學技術的發展、啟蒙思想的形成,在十八世紀末,以社會的各個面向為研究對象的社會科學逐漸從人文科學中分離出來,取得了相對獨立的學科地位,逐漸形成了現代學科體系,確立了“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三大學科分類基本模式。
近百年來,西方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可大致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之交的學科化。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學科輪廓形成,並且通過大學教育制度得到貫徹。第二,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實用化。這一時期的世界格局動蕩不安,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與時代的需求關系密切,為經濟、政治乃至為殖民、戰爭等服務成為明顯的特征。第三,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科學化。這一時期量化研究、功能模式、行為主義等方法盛行,人們希望把人文社會科學變成自然科學一樣的“硬科學”。第四,二十世紀末以來的多元化。全球化及後現代、後殖民、後結構等話語產生巨大衝擊,跨學科、跨地域、多語種研究成為潮流,源頭可上溯到二十世紀中葉興起的“語言學的轉向”,人文社會科學進入“否定之否定”的新階段。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創造了豐富燦爛的古代思想文化。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思想文化形成和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這一時期的“百家爭鳴”,形成了諸多思想流派,分別圍繞天人關系、倫理道德、禮法制度、治國理政、經濟發展等問題展開了積極探索和熱烈爭論。這一時期豐厚的思想遺產積澱了獨特的中國智慧,也體現了獨特的中國思維。漢代以後,隨著“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的實行,儒學取得一枝獨秀的地位,經學和理學得到很大發展,儒、釋、道各自發展並逐漸融合,對中國思想文化產生深遠影響。
十九世紀中葉起,隨著國門被打開,中國人逐漸接觸西方近代科學技術、思想觀念和政治制度,一方面大力翻譯和傳播西方人文社會科學知識,一方面開始出現中國自己的近代哲學社會科學。張之洞在1903年提出“八科分學”的近代學科知識體系框架。民國初年制定的學制則完全仿照日本和美國的學科體系,取消了“八科分學”中“經學科”的設置,在北京大學建立了第一個現代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
新文化運動前後,中國具有現代意義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開始逐漸形成。白話文取代文言文,成為現代哲學社會科學的主要表達方式;“五四”精神成為現代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精神武器;哲學、政治學、社會學、美學、文學、心理學等主要學科紛紛興起。
十月革命的勝利,加速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推動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壯大。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歷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等,都取得了長足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馬克思主義對哲學社會科學的指導地位進一步確立和鞏固。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我國成立了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各大學和研究機構形成了哲學社會科學教學和研究體系,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經典作家的作品編譯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哲學社會科學進入高速發展期,隊伍不斷壯大,成果日漸豐碩,在借鑑國外經驗的同時進行哲學社會科學本土化探索。在這一時期,我國開展了第二次普通高等學校專業目錄的全面修訂工作,對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進行了恢復和調整。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進一步強調以黨和國家面臨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為主攻方向,強調加強和改善黨對哲學社會科學的全面領導,強調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凱發K8國際、話語體系。
回顧百年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以下三點值得注意:其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凱發K8旗艦廳AG登錄,,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尊重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規律,激發哲學社會科學創新活力,增強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在文化傳承、文明互鑑、國家治理、全球治理等方面的有效供給和創新貢獻。其二,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前提下,正確看待各種要素對于哲學社會科學的作用和影響。其三,要堅持中國特色和本土化,堅持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同時也要有開放的心態、全球的眼光,將全球視野與本土實踐相結合,走“全球本土化”的發展道路。
當前,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深度交融,技術進步與產業變革突飛猛進;同時,國際環境日趨復雜,多元思想觀念和社會思潮紛繁激蕩,各類風險挑戰的不確定性與日俱增。這迫切要求哲學社會科學堅持系統思維,回應時代呼喚、國家需要,構建彰顯民族特色、弘揚中華文明、貢獻人類文明、引領學術發展、服務立德樹人的系統化、結構化和體系化的學科體系。
百餘年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完成了艱難而又輝煌的歷史轉型和現代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在現代學科體系中已樹立了獨特的地位,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根植于數千年延綿不斷的中華學脈,立足于人類社會的發展,致力于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日益完備凱發K8國際。放眼全球,展望未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高原上的高峰仍需凸顯,傳統優勢學科的影響力仍需提升,多學科交叉融合和系統集成還有待提高。
學科體系是對不同學科在整個人類知識體系中的位置進行的界定和劃分,直接影響專業設置凱發國際。學科體系建設是專業建設的基礎。經過40多年的發展,我國學科專業體系經歷了創設期、發展期、改革調整期三個階段。與自然科學相比,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多元、領域廣泛,肩負著服務國家和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這要求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突出中國特色,順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完善一級學科,助力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培養優化二級學科,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展新興交叉學科,以學科結構優化調整服務于新時代中國特色高等教育學科專業體系建設。
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我國對高校學科進行了整合和重組,但隨著技術變革和經濟社會發展,某些學科建設已難以滿足發展的需要。對此快播精簡,學科體系建設需要直面學科門類、學科歸屬和學科設置的問題。學科體系是知識領域的結構化組織,遵循知識體系自身的邏輯,具有相對穩定性。學科體系的構建和結構調整與時代需求密切相關,並且遵循繼承與發展、優化與超越的螺旋上升規律。
解決中國具體問題、代表學科發展潮流、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學科體系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立足新時代、面向新征程,要把握時代發展大勢凱發K8娛樂官網app下載。,把學科體系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相結合,把學科內涵建設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相結合,把學科生態建設和學術研究、隊伍建設、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相結合,協同構建集底蘊深厚的基礎優勢學科、繁榮活躍的新興交叉學科、賡續傳統文脈的冷門絕學于一體的大學科格局,服務于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
在現代思想學術紛呈和紛爭的背景下,人文理性佔主導地位的中華思想學術,經過艱苦卓絕的現代轉型和現代轉化,形成了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其中歷史性的選擇和歷史性的巨變,就是中國社會和中國學術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實踐性、創新性等特質與中華思想學術的人本性、現實性快播精簡、價值優先等特征相契相容,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根本遵循,是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實現其價值追求的必然選擇。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構建必須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穿全過程、全領域,立足中國實際、扎根中國文化、貫通理論實踐,開拓當代馬克思主義新境界。
學科體系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統領與依託。無論是交叉融合對學科知識體系調整的內在需求,還是“新文科”建設對學科專業體系完善的外在推動,都需要哲學社會科學面向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總體要求,推動學科體系向著類型齊全、體系完備的方向綜合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尤其要注意分類推進基礎上的融通化與融合化問題。
一方面,要突破學科壁壘,促進學科融通。文科內容的廣泛性要求學科體系建設要有分類思維,專業細分是現代學科體系的顯著特征,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界限分明,甚至同一學科不同方向壁壘森嚴,這樣的學科發展模式和人才培養機制必須打破。通識學科的知識浸潤、文化燻陶、思維養成,對培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中國理論的創造者、中國學術的弘揚者具有基礎性的作用。
另一方面,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融合化是中西方共同面臨的時代課題。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的守正創新,既要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要借鑑吸收外來先進知識經驗。類型齊全、體系完備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凱發K8國際,只有在行進中既融通中國學術精神、中國價值觀念,又融合現代學術方法、先進技術手段、他者學術參照,才能使“中國特色”走到實處,走向深遠。
我們要始終把握“時代要求”這一學科建設的基本面向,心懷“國之大者”,始終服務于國家戰略需求和文化傳承創新的根本任務,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按照“立足中國、借鑑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把握體現“繼承性、民族性”“原創性、時代性”“系統性、專業性”的要求,突出優勢、補齊短板,完善學科體系布局。
一是以“兩個相結合”為指導,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基石建設。馬克思主義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鮮明底色,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的基石,必須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戰略高度建設一流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兩個相結合”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展示理論闡釋力、淬就精神引領力、鑄牢育人支撐力、形成話語說服力的關鍵。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必須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探索新階段、新理論、新實踐,打造集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等于一體的馬克思主義學科集群,豐富和拓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內涵、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支撐。另一方面凱發K8國際,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必須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中華文化的主體性和馬克思主義的主導性,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和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的融合發展快播精簡,進一步彰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快播精簡、中國氣派。
二是瞄準國家戰略需求,構建底蘊深厚的基礎優勢學科凱發K8國際。基礎學科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和運動規律,良好的學科生態是推動學科融合發展的基本保障。我們的基礎優勢學科要面向文化傳承創新、人類文明交流互鑑、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等時代命題,在西方學科分類體系的基礎上,創設體現中國價值、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值得一提的是快播精簡,文史哲等基礎學科,除了中國文化與世界文明的傳承創新功能外,還承載著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的培育功能,也承載著人文理性的涵養功能,是立德樹人的基礎性支撐。
三是面向科學創新前沿,打造繁榮活躍的新興交叉學科。新興學科的發展需要充分借鑑已有學科的基本理論與研究範式,承接上位學科優勢、整合同類學科資源、強化問題和目標導向,推進學科高質量發展。新興學科的創新發展要從融合的視野出發凱發K8國際,重構學科問題域,重塑學科方法論快播精簡,鼓勵交叉學科在方法轉型創新方面自由探索,通過跨學科平台、靈活的人員聘任機制等方式予以支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全面開啟。在這一人類文明史上從未有過的偉大實踐中,必然會出現且已經出現眾多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無疑,這些問題都是綜合的、復雜的、獨特的、中國的人文社會。。這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的大好時機,也是哲學社會科學學科方法轉型和理論創新的最好時機。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的發展,激發的應該是中國學人強烈的使命擔當和家國情懷,激發的應該是多科綜合、方法多元的創造性實踐探索,激發的應該是對社會科學問題的敏銳發現、深度觀察、通透理解、前瞻思考、理論概括。
四是傳承弘揚中華文脈,有效持久發展冷門學科。一般認為,冷門學科主要是指一些學術關注度低、成果產出難、研究群體小的傳統人文科學領域和研究方向;絕學是冷門學科中文化價值獨特、學術門檻很高、研究難度極大、研究群體很小甚至面臨後繼無人的瀕危學科。冷門絕學往往都是我國特有的學科,我們應重點支持對國家發展、文化安全、文明傳承、文脈傳續具有重要意義或補白價值的冷門絕學。要鼓勵學者以學術興趣和學術積累為基礎,運用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進行跨學科跨領域研究,為中國文化尋根溯源、為中華文明傳承弘揚、為人類文明延續發展而保護文脈、賡續絕學。